547 激进的帝国,什么都敢卖~-《大清话事人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这是一个很头疼的经济问题。
    至少目前,李郁无能为力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工厂主们笑的合不拢嘴,他们头一次明白了陛下所述说的“大工业规模生产”是什么意思。
    规模,是一个很厉害的词。
    只要规模上来了,成本就下去了。
    这是一个循环。
    尝到甜头的工厂主们再次扩大规模,都想着提高产能拉爆竞争对手,好吃独食。
    历代盐商之所以豪富,就是因为吃独食。
    没法专营,就想办法搞同业协会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最明显的是江浙合流。
    例如:江苏丝绸商会和浙江丝绸商会。
    合并之后,搞了内部攻守同盟。所有协会单位统一采购,统一售价,确保肉烂在锅里。
    剑指广东同行。
    原本广东丝绸业也算尚可,但被江浙同行这么一搞,立马就吃不消了。
    于是,
    广府丝绸商人决定改变策略:国内,不要了。
    打不过同行,就出口南洋。
    守着家门口的广州港,搞出口有天然优势。航程短,运费省,航线熟。
    一锭国内的银锭,和一锭国外的银锭。
    告、告、告诉我,它、它、它有区别吗?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吴国商业扩张的步伐越发激进。
    潮汕商会急了。
    这是一个特殊的封闭群体。
    他们更像是天生的贸易商,骨子里缺乏制造业基因,在当前的工业化形势下明显吃亏。
    尤其是看着隔壁的广府佬狂挣,心里难受死了。
    不知道是哪位潮汕神仙想出来的致富经,居然向吴廷提出——我们能不能以 50万两承包紫禁城 5年的经营权?
    如果不行,雍和宫也可以啊~
    吴廷震惊、陛下震惊,严厉驳回。
    再敢胡咧咧,商会所有人集体掌嘴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潮汕商会内部开会聊了三天三夜,喝了八斤茶叶,又拿出了一条致富经——做帝国的海上马车夫。
    这次,
    陛下龙颜大悦,批准他们放手去干。
    开拓海洋的宏大工程,光靠朝廷是办不成的,需要民间力量积极加入。
    经批准,海军部卖给潮汕商会 100门舰载炮、 300杆大抬枪、 1000杆燧发枪。
    老乡们,下海吧!
    你们能商则商,能抢则抢。
    但有一条,不许碰自己人的商船,否则严惩不贷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李郁很清楚,脚下这片土地的竞争有多激烈。
    混出头的都是“蛊王”。
    部分失败者失意者跑出去了,发现外面海阔天空,迅速发家。
    这就叫降维打击。
    失败者的智商、眼界也能碾压南洋土著。
    就好比:
    大罗境界的学徒,可以轻松碾压元婴境界的掌门。
    但是,
    要划好规则红线,坚决禁止内斗。必要时帝国会出手对突破红线者杀无赦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说到这,就不得不提一下兰芳国。
    又是一个落榜生的精彩故事。
    广东嘉应州(梅州)客家人书生罗芳伯,屡试不第,穷困潦倒。 35岁那年被迫下南洋,到西婆罗洲淘金。
    一个“接近报废”的年龄,一个失败者,到了异国他乡却在短短数年内打下来偌大的江山。
    历史上的兰芳国祚持续了百年,后被尼德兰殖民者灭国。
    这个故事,从侧面佐证了李郁的“人口出口政策”是极其英明的。
    未来 100年,帝国会出口 3000万人口~
    凡太阳照耀之土地,皆可闻汉语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数千里之外的燕京城。
    朝臣们迈着威严的四方步迈入刚刚修缮一新的太和殿。
    乾隆端坐在龙椅上,他的左侧坐着嘉亲王。
    虽说天上不可有两个太阳,但现在确实是两个太阳并存。
    “宣~海外供使进殿。”
    满怀激动的 4名兰芳使节低头快步入殿,按照礼部提前教授的礼仪,三磕九拜,山呼万岁。
    和珅扭头观望。
    不知为何,他又想起了那个该死的美洲赛里斯王国。
    心里默念,可不能在同一个坑里跌倒第三次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乾隆微微颔首,不管怎么样,总算是好消息。
    而且,
    兰芳朝贡使还送来了 1000两金沙。在穷的尿血的朝贡体系当中,算得上是一股清流。
    他高声道:
    “兰芳之民心向大清,这是好事。日后就按藩属国待遇吧。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老迈的于敏中突然出列:
    “皇上,老臣有一提议。”
    “讲。”
    “既然兰芳心向大清,且此国多是福建广东一带百姓。臣认为可任命一位总督,一来安抚兰芳百姓之心,二来也能沟通南洋。”
    殿内,议论声嗡嗡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