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狗牙扶着薄而翠嫩的叶片,比到头顶之处,“郎君,快看这里有株巨长的胡荽。” 柳郎君耳朵在听着,脚步却没有回头。 手指再顺着枝茎往上一摸,一条木棉花样式的碎帛缠在胡荽之上。 缓缓展开,上有一行眉笔写出来的字。 狗牙大字不识几个,毫无兴趣地任它随风而去,加快赶上郎君的脚步。 ...... 偏向虎山行的,不只是柳文序一人。 宋若昭心想,自己留的信帛,他们不一定能看见。 但是有那株香菜界里的翘楚来加持,可就不一样了。 如此想着,她驾马的力道都放心加重了几分。脱离了俨然规整的长安城,大好河山在她眸中逐渐有了形态。 远处一条蜿蜒曲折的秦岭山脉,如一条盘踞而卧的灵龙。随着骏马踏如流星,夕阳斜落在山脊之间,宛若灵龙睁眼。 睥睨着如今四分五裂的山河。 秦岭淮河的壮观奇景,更加衬得宋若昭于这山河之间沧海一粟,认为自己不一定能改变什么,但是总能带来什么。 比如说真正的宋若昭,死亡真像究竟是如何? 同名同姓,这般缘分使然,甚至共享精致美艳的五官。 说来也幸运,她虽然鸠占鹊巢,倒也为原主本就为数不多的智商,衬得难得可贵。 风在耳边呼啸而过,虽是匆忙客,似去无处,就如真正的宋若昭,究竟去了哪里? 方才陈演口中所言,秦岭山坡脚下的村,那个一心想要宋若昭性命的接头人,自然是她前去探寻的目的地。 既然三妹察觉了异常,那么必须要给一个交代。 一直延伸向远方的路偶尔有拾柴归去的山民,直到村名与陈演说的吻合,宋若昭才翻身下马,试着问道:“阿翁,这村里附近,可有外地来的生面孔?” 老翁挑着捡来的干柴,宽檐的斗笠几乎要将他的大半张脸遮在阴影里,他没有说话,只是遥指山脚处一座红墙黛瓦的小屋。 宋若昭又欲追问,一群五六岁的孩童陆续跑来,嘲弄着唱起童谣: “柴翁哑,柴翁聋,捡了一个红球水正浓!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