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1章 联名劝进-《抗清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老张急得嗓子眼都快冒烟了。
    “定北王说的在理,我军虽进展顺利,然前线冲杀靠的是云贵老本,新降诸军尚不能完全依赖,各地响应起事兵马如今也是各自为战,根本不受大元帅统一指挥”
    作为一线将领,马宝比任何人都清楚吴军目前状况。
    起兵之根本在于原平西藩下汉军和绿营,总兵力十四万余,起兵后得四川绿营四万余,湖南、贵州降兵数万,今又有武昌张长庚部三四万人,荆州王永康部两三万人,看起来总兵力爆增到近三十万,但实际于前线冲杀的还是云贵老本,后劲明显不足。
    反观清廷方面虽然八旗腐朽不堪,损失也是极大,但总动员的话无论人力、物力都远超吴军,一旦给清廷时间引入关外兵马,吴军现阶段取得的战略优势便将丧失怠尽。
    因此,想要这几个月保持的优势继续下去,就必须马上渡江将战火烧到北方,使清廷能够动员的人力、物力下降到最低,这样一来即使清廷还能调关外和漠南兵入关,地盘和人力和清廷颠倒的吴军依旧能与他们正面对决。
    可观吴三桂近来作为明显有止步迹象,如此就必须马上拥戴其称帝,从而斩断吴三桂对儿孙的骨肉亲情,斩断其对清廷抱有的不切实际幻想。
    这就是马宝为何与张长庚一拍即合的原因。
    没有人比马宝更急于渡江北上了。
    王五没有反驳马宝的话。
    因为马宝说的是对的。
    滇、黔、闽、两粤等主要叛乱地区,原本驻军就是以属三藩的汉军、绿营兵为主,而满洲八旗、蒙古八旗兵多集中在北方,虽然黄龙山一战和荆州一役他消灭了大量八旗军,也让天下人看清八旗现状。
    可清廷的实力不仅仅是关内八旗,还有关外和漠南蒙古。
    一旦清廷调关外和蒙古兵入关,其军事实力就会暴增。
    且西北战局走向有往胶着持久战发展,这么一来西北这一块短期内根本解决不了。
    两只拳头断了一只,余下这一只必须速战,借助各地起兵反清的有利形势,乘清廷目前兵力无法集中之时,一鼓作气,挥戈渡江,北涉黄河,直逼燕京,才可收全胜之局。
    否则,必败无疑。
    看起来,想要让吴军马上渡江,似乎除了给吴三桂披上黄袍再无它法。
    就算吴三桂肯同意女婿建议拥立韩王为天子,在整个战略态势上也依旧处于不利。
    可他若是听从张长庚的意见拥立吴三桂,襄阳那边肯定不同意,甚至于有可能和吴军刀兵相向。
    万一吴三桂逼他解决襄阳的忠贞营,他这个女婿难道还能拒绝不成。
    新成立的忠勇、忠义、忠武三镇,几乎一个半镇的精兵都是吴三桂的人。
    王五不听令,自己的兵马就会内讧。
    听令的话,自己的部下又有几个愿意对忠贞营动手?
    半数以上军官可都是闯营出身!
    王五自己也是正宗的闯二代。
    无法解决这个问题,拥立吴三桂就是新的内讧开始。
    颇是心乱如麻。
    老张偏是不识趣的问了他一句:“三宝将军的意思很清楚了,王总管还有什么说的?”
    见王五不吭声,老张知道他在想什么,不由摇了摇头,道:“你现在想太多也没用,大军不过江,清廷不亡,你我将来死无葬身之地,襄阳那边难道就能坚持下去?”
    “大元帅就算称帝,当下也不会与忠贞营交恶,再说有你这个女婿在,保住一些人总是可以的。”
    马宝点到为止。
    只要忠贞营不主动攻打吴军,吴军根本不会蠢到去打他们。
    就忠贞营那点从山里跑出来的人马,再给他们在襄阳发展十年也不是吴军对手。
    至于眼前这位驸马爷心中隐忧和担心,大可先抛到一边。
    清廷不亡,什么都是假的。
    半响,王五咬牙道:“我愿与二位一同劝进大元帅登基称帝!”		
      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