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64.长生祠-《平淡为官》
第(2/3)页
外地人是人,我们汴京人就不是人了…….
你们团圆我们生离死别,还所有的功劳都是徐清的,XXX,你真是白死了….
越是城市化的地方,老百姓对于八卦的需求就会十分的高,毕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跟农村人不一样,他们对于精神上的追求是非常高的,而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,酒楼、舞厅他们是去不起的,唯一能干的也就是耍耍嘴上的功夫了,毕竟传谣也不要钱,还能满足一下自己心里编排大人物的满足感,何乐而不为呢,自己猜想的这几条谣言还是说的简单了呢,要是碰上那些政敌来编排,徐清几乎都能想象的到,这些人会怎么说自己。
功高震主、目无天子,这些词,一定会统统压在自己的头上,这些读书人的作态,徐清经过这一次鼠疫之后,早已经看透了,对他们也不抱有什么幻想,像范仲淹这样当官为民做主的人是极少数,为了自己的官位拼命厮杀,将真理、百姓弃之不顾的人才睡绝大多数,跟他们这些人讲大义,还不如跟他们讲一讲权势呢。
怎么对付这些人,徐清的脑海里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想法,因为在他的脑海里,这些人也基本不用他来对付,他们能够做的,无非就是给自己编造谣言,然后将这些谣言送给皇帝听,让皇帝对自己产生疑心,最后将自己排斥出朝堂之外,他们能用的办法只有这一个,毕竟想要搞臭自己的名声,在现阶段,是绝对做不到的,能做的,便只有从皇帝那下手了。
可皇帝会听他们的么?根据徐清对赵祯的了解,他并不是一个猜疑心特别重的人,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,如果剥除掉他帝王心术的那一面,赵祯其实是个挺老实的人,当然,这老实只是在普通环境下,若是在皇帝的身份上,那是半点看不出来的,他终究还是一个皇帝,该有的杀伐决断,赵祯不会少一丝一毫的,不过徐清相信他,他并不会因为自己在百姓中间的名声太好而忌惮他。
毕竟赵祯若真是这样一个人,那原开封府尹,包拯也不可能还在朝廷之中担任重职,他在百姓之中的名望,徐清可是望尘莫及啊,甚至在汴京老百姓的口里,包拯根本就是神一般的存在,有人说他有一个阴阳枕,可以让他在晚上去到阴曹地府之中帮着阎罗王断案,还有的人则说包拯乃是天上星辰下凡来辅佐大宋天子的。
这些说法,自然都是无稽之谈,可百姓却愿意去相信,去传颂,甚至直到千年之后的现代,在京剧之中以包拯为主角的剧目也是十分繁多的,由此可见,人民群众对于包拯的热爱,而赵祯是怎么对待他的呢?非但没有把他给赶走,反而让他从开封府尹这个地方官的位置上,直接升到了中枢,成了谏官的老大,御史中丞,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得出来,赵祯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,相反,他足够的宽宏大量,可以容纳下无数的人才进入朝廷之中,为他工作。
所以,对于这些读书人的诽谤,徐清压根就没把他们当做大敌来应对,相反,对于那在全国各地开遍了的徐清祠,徐清倒是有些不同的看法,作为一个现代人,被别人祭祀的感觉,真的是十分的别扭,更何况徐清也不是一个迷信的人,拿全村老百姓的钱来建个庙给自己也没什么用,还不如拿来做点更加有趣的事情好呢。
这样一来,也可以让赵祯心中稍微心平气和一点不是?人家尽管心胸宽广,可在这次鼠疫之中也是损失惨重,若是看到自己因为这次鼠疫而名满天下,得尽了天下的民心,指不定会在心里吃味也说不定,为了安抚赵祯,徐清也必须把这些人搞出来的徐清祠给消灭掉,让他们变成一些更为用的东西。
可要变成什么呢?变成医院?全国好像也没那么多大夫啊,那么变成学校,这好像可以,只不过这要真的变成了学校,那到底是私立的呢,还是公立的?要是私立的,收费必然很贵,到时候这些贫苦乡村的人就根本上不了学,建了也是白建,至于搞公立学校,以现在的财政收入来看,也是压根支撑不起来,搞全民教育,这可不是封建时代能够玩得起的,所以徐清很快便打消了这个念头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