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 第七百六十六章 打擂台-《重生之我是大明星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真正具备票房号召力的,毫无疑问是程龙,是李连洁这样的功夫巨星。

    这样的大卡司,好莱坞的制作公司应该会感兴趣吧。

    而且,程龙,李连洁之前从来都没有合作过,颇有点儿王不见王的意思,这要是将两个人凑在一起,然后让刘亦非跟着这两位天王一起合作,这不就顺势捧起来了吗!

    而且,到时候还能在票房上和宋铮打一次擂台,他就不相信了,凭借着程龙,李连洁两大功夫巨星,还不能灭了宋铮。

    陈锦飞想着,仿佛眼前已经出现了宋铮面色晦暗,无奈接受失败的画面。

    只不过,这个大卡司现在还是没影儿的事,不过陈锦飞一点儿都不担心,只要开出足够多的片酬,他就不相信请不动人。

    如果宋铮知道陈锦飞的想法,肯定会深感庆幸,因为《真实的谎言》上映的时候,遇到的都是这种猪对手,暑期档票房冠军,也就不远了。

    这个想法尽管现在还只存在于陈锦飞的脑袋里,但是如果让宋铮知道了的话,他分分钟就能拿出剧本,然后双手奉上。

    《功夫之王》

    宋铮如果不是个穿越众,听说这样的大卡司,肯定也会像个普通的影迷那样,激动万分。

    程龙?李连洁?

    两大功夫巨星,这样的好话配置,就是和老谋子的《英雄》相比,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。

    但是,凡事都怕这个但是。

    豪华的阵容不一定能拍出卖座的电影,就比如王佳卫的《东邪西毒》,当然了,历史上的《功夫之王》和《东邪西毒》相比,就是个小逼池。

    原版《功夫之王》单论情节,其实还是不错的,这个题材如果放在十年前,由香江班底制作,肯定很令人期待。

    可是偏偏放在十年后,由“半桶水”的美国佬来拍,就有些“夕阳红”的味道了。

    严格意义上来说,原版的《功夫之王》其实就是美国编导鼓捣出来的,一部面向海外的“功夫爱好者”们拍的娱乐片。

    而国外那些自称中国功夫电影爱好者的FANS,基本不区分武侠与功夫,也不区分飞檐走壁与拳拳到肉,“佛山无影脚”与“如来神掌”对他们来说是一样神奇。

    对于“中国功夫”而言,除了李小龙,没有比李连洁和程龙更具有代表性的“符号”了,但如何将这两个符号放到一部电影中,角色的正邪、故事的时代、对于“中国功夫”的代表性、交手的时机、场合、招数等等,都得考虑清楚。

    除了这些功夫片都应该重点考虑的要素没有捋清楚之外,整部电影的其他方面,也不能让人满意,特别是CG特效,无时无刻都突显着五毛属性。

    比如,片头孙悟空“挑逗”一群喽啰的场景就很令人泄气,山头与云海都很明显地看出“布景”的味道来。

    这也就算了,CG特效是一家韩国公司做的,棒子们的水平也就那样了,可问题是神通广大的孙大圣对付这帮小喽啰,一没有表现出“横扫千军”的牛B风采,二也没有表现出那种“戏弄”的趣味。

    尤其是那几个表现出“猴子意味”的动作,不知是因为李连洁不熟悉猴拳、还是因为那个巨失败的“大圣妆”的缘故,反正是“雷”得要命,观众们在看的时候,估计百分之九十九都马上起了一身鸡皮疙瘩。

    至于万众瞩目、被各大媒体幻想得天花乱坠的“巨星对决”,也非常简陋。程龙的确是使了“醉拳”,但比起《醉拳1&2》中的酣畅淋漓来,《功夫之王》中连招式的完整性都谈不上。

    可能是出于减轻体能消耗的考虑,许多高难度的腰马动作都取消了,剩下的只是用手势和腿脚做些花招。

    李连洁的古装招式,向来以潇洒舒展著称,很遗憾在这部戏中完全体会不到,只看到一味斗狠式的猛攻,除了打与被打,就没有任何让人惊艳的“妙招”了。

    从个角度来看,对这部电影期待万分的功夫迷们其实挺可怜的,尤其是那些国外的功夫迷就更加可怜了,他们既难以在认识上真正体会到中国功夫的精深,又在感官上分不清银幕上拳脚的花招与敷衍。

    也许,的确没必要要求已经功成名就的两位动作巨星“有所突破”,但即使是以“守成”的眼光来看,影片对于中国功夫片一些“符号”元素的表现,也是不充分的。

    虽说媒体上不少观众反映片中李连洁显得比程龙厉害,但事实上,反倒是李连洁的优势没有表现出来。

    在以往的银幕形象上,无论是古装还是现代,李连洁始终比程龙更有“静若处子、动如脱兔”的气质,这种气质最形象地表现为他的经典POSE。

    李连洁之前所扮演的经典形象,都有一个让观众印象非常深刻的POSE,这种静态的、绝对拉风的造型,不仅突出了李连洁本身的帅气,还借助POSE与动态动作之间的停顿与转换,突出一种武学上“收放自如”的修养,这种修养,是李连洁迥异于其他动作演员的特质。

    但是很遗憾,这种特质在《功夫之王》中看不到。

    电影单单刻画了李连洁沉默寡言、言出必精这一点,却忘了给老李设计一个绝对拉风的POSE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