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婉后被刺的这个情节点,能否推动影片的整体剧情继续升华,是个关键,如果不能,少一分其实更好! 因为婉后本就是个人格复杂的女人,她向往权势又多情善媚,真正可谓“爱江山更爱美男”。 影片的结尾,婉后被刺完全没有必要,因为她已注定孑然一生,孤独终老,结尾处,她得意的神情,丝毫掩盖不住那份失落与惆怅,她究竟得到了什么? 对于一副行尸走肉而言,生或死已经不重要,《夜宴》又何必多此一举,把短剑插入死人的心窝? 另外,最关键的一点就是,电影的立意,简单说就是电影的中心思想,直接决定着影片的层次,那么《夜宴》的立意是什么? 想要传达出什么? 想要给观众留下什么? 影片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暗示,这使得宋铮看罢感觉索然无味,仿佛看完一场闹剧轰然散场而去。 再仔细想想,《夜宴》是什么? 这个称呼似乎也有点文不对题起来,从头看到尾,似乎夜宴仅仅就是影片高潮的场景罢了,并非影片的主旨。 而且这个最后场景也缺乏必然性,故事的高.潮完全有可能发生在早朝时间、午饭时间、或某个礼庆的日子。 冯晓刚自己说《夜宴》的想法来源于《哈姆雷特》,但是,宋铮真的怀疑冯晓刚到底有没有真正读过《哈姆雷特》原著,如果没有的话,他真的建议冯晓刚研读一遍,然后,把握其精髓再来构思《夜宴》,行似容易神似难。 西方人的东西倘若难以把握的话,那中国的《雷雨》总可以吧? 立意明确以后,影片的所有素材都要围绕着这个立意服务,尽量避免陪衬喧宾夺主的尴尬,倘若立意独到,就肯定能给观众心灵上的震撼。 而冯小刚却连中心思想都没确定出来,这玩意儿甚至可以说,连小学生的作文都不如。 另外,整部电影还存在着几个致命的硬伤。 首先,作为古装片,《夜宴》的开头和结尾不约而同的出现舞蹈,其中无鸾与婉后还争论过舞术境界的话题。 然而这些舞术的引入,并没有很好的推动剧情的发展,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影片的节奏。 这些舞蹈所要传达的精神,与《夜宴》的立意一样的混沌不清,就仿佛一道不合时宜的凉菜。 对于舞蹈,冯晓刚首先应该考虑到大部分观众都是外行,应该简单直接的传达出舞蹈的精神,同时这个精神应该与影片的立意是相对统一,或者互相反衬的。 如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,应该尽可能压缩舞蹈的戏份,另外,无鸾的“面具论”,即戴面具的舞蹈,才最能考验舞者的表现力,缺乏实际剧情的支撑,显得很空洞,难逃假学究之嫌。 再有就是,袁八爷排出来的武戏虽然很精彩,可是在整部戏里,武戏也未免太多了吧!? 一部刻画宫廷斗争的影片,也硬生生的加入功夫的噱头,诚然,影片中有部分战斗场面,比如刺杀太子、殷隼救驾非常精彩,但这都应该是属于普通的军事格斗,完全没有必要披上武侠的外衣。 更何况一部偏重阴谋的宫廷戏,也不该把无鸾、婉后都设置成武林中人吧!? 说到底,在《夜宴》中,功夫应该是恰到好处的下酒菜,而不该成为腻味的红烧肉。 参考《指环王》的格斗模式,主角阿拉贡、金历、精灵王子等,哪个不是一刀一剑的砍杀敌人,采用军事格斗代替“飘逸”的武侠风格,不要动不动就搞轻功、飞檐走壁什么的。 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到整部电影剧情,主题的硬伤,还有一些则是直接挑战观众的智商了。 在竹城中羽林卫追杀太子的那段戏中,陪太子跳舞唱歌的那帮人大概是为了掩护太子逃走,面对杀气腾腾、冷装劲甲的黑色武士和寒光闪闪的刀枪,他们竟然一边面对着残酷的屠杀,一边跳着怪异的舞蹈,直至如凋谢的花瓣般躺倒一地。 这些人都穿着白衣服,带着骷髅般的白面具,要掩护太子逃走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满山遍野的跑。 大家穿戴全是一样的,看那些穷凶极恶的羽林卫追谁去,如果这样处理的话,又紧张,又刺激,又有悬念,一点儿不伤冯大炮的悲壮初衷,看起来还更像大片,也省得太子无鸾蹲在水里头憋气玩儿。 婉后似乎是个妖艳受宠,又很懂武功的女人,不知为何她非要说她是个无助的女人。 她的剑术似乎比太子无鸾还稍强那么一点点,可为何要委曲求全,作践自己? 她要真不满意的话,完全可以趁厉帝不备,一刀拿下,何必凄凄惨惨的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无奈无助的样子? 既然能“凤目生威”,那她就有的是机会取“叔叔”的首级,也不必后来苦心孤诣的下毒,更不用在事情败露后又大呼“阴太长”帮忙。 拜托,太长卿离皇上太远,她自己一伸胳膊就能够到历帝了。 还有,历帝既然决心要除掉太子,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遮遮掩掩? 真就没有任何借口和机会? 相比之下,宋铮倒更欣赏杀伐果断的李世民,气势汹汹地带兵发动玄武门兵变,直接杀了他兄弟,再逼他老爸让位。 手上有兵又谋朝篡位的帝王似乎不必这么羞羞答答,反倒是使用更直接而严厉的手段令太子险象环生更刺激、更吸引人一点。 而太子似乎并不追究在竹城中血腥追杀他的羽林卫是受何人指使,反而不被历帝知道地随意出入宫中的任何地方,苦苦探究他父亲的死因,完全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危险。直至在历帝面前与羽林卫表演剑术而险象环生,把生死之战当成了演戏。 婉后在太子临危时冒着可能触犯历帝的危险救了太子,并“一语中的”后,历帝仅是草草杀掉持真剑的羽林卫后散场。 整个情节简单得莫名其妙,大片没有大片应有的气势和高潮迭起、扣人心弦的剧情,编剧似乎完全陷入了自己的呓语中。 还有就是,进宫面见皇上时可以带刀的吗? 当幽州节度使裴洪讽刺阴太长时,阴损即刻准备拔刀相向,这TM也太假了吧? 早的不说,秦朝的时候就有严格的制度,任何带兵器上殿者,无论理由多么充分,都是杀头的死罪。 所以荆柯可以放心大胆的追着嬴政满地跑,差点儿就得手了,而下面的卫士却无人敢上来救驾。 是不是很多年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改革开放了?可以随意在皇上面前拎把刀子,杀掉一名朝廷的重臣了? 既然如此,那么如果阴损或是别的什么人想杀掉皇上的话,走前几步不就可以解决了吗? 另外,青女为什么可以穿越羽林卫和御林军的重重关卡,带领一帮蒙着面具、未经任何盘查的人进宫,打断宫中筵席,强烈要求表演歌舞节目? 她老爸也做不到这点吧? 而她带来的这些人中,居然还居然夹带着一个她自己都不知道的带着利器的太子。 最让人不解的就是,历帝为何要自己服毒? 他没有任何危险,倒是太子被众多羽林卫挡住而面临绝境,此时背叛他的女人正在大声喝叫太长卿动手,太长卿不敢动手并厉声责骂她,此时的历帝已经完全立于不败之地,照着正常逻辑推演下去,邪恶的势力该大结局了。 历帝能毒杀自己的亲哥哥,难道却在侄子面前唤醒了良心? 然后喝下背叛自己的女人给自己倒下的毒酒,这一结果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。 还有逻辑吗? 还有道理吗? 这些硬伤,宋铮记得他之前都和冯晓刚说过了,而且,当时冯晓刚也表示列接受,但是等到成片出来之后,尼玛,全都回归原位了。 对此,宋铮也只能表示无奈,并且十分理解,虽然集思广益在字面上永远要强于独断专行,但是导演这个行业,本来就是容不得别人指手画脚的。 宋铮也是一样,别人说的再好都没有个卵用,他的想法永远都是最OK的。 所以,对于冯晓刚的不接受,以及固执己见,宋铮也真的没有什么可说的了。 总之,整部电影就和这些存在的硬伤一样,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伦不类,冯晓刚是内地电影的传奇人物,他开创了内地的贺岁片时代,成就着与张仪谋完全不同的电影风采。 从《不见不散》到《大腕》,从《一声叹息》到《手机》,冯式电影风格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国电影史上,而冯式幽默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写实化,市井化,粗而不俗。 可如今的《夜宴》,以往的风格被完全颠覆了,理想主义更加浓郁,不但故事的背景远离了现实,故事的本身也远离了大众。 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国内的大导都集体吃了壮.阳.药一样,憋着劲儿的想要玩儿深沉,突显自己的逼格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