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1 第三个龙傲天-《龙傲天都爱我[快穿]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原来,昨夜参加宫宴的皇室宗亲们,有一个算一个,都感染了风寒,今日至少有一大半人都起不来了。

    连皇帝和太子都没能幸免!

    “真是该!”没有外人的时候,黎容才露出一点幸灾乐祸的笑容。

    “还敢说我们殿下没福气。”她心里畅快得很,“他们有福气,参加个宫宴集体生病,这可真是天大的福气,咱们殿下可要不起。”

    赵灵微觉得有点不对劲,悄悄朝宋朝玉眨眼:“先生,这事儿,和你没关系吧?”

    宋朝玉也朝他眨眨眼:“我是用了点小手段,但不至于这样厉害啊。”

    他今早上在宫人嘴里听到了点零星的八卦,才知道这些人真能熬,有他推波助澜的寒风,加上昨夜天降大雪,严寒降临,竟然硬生生熬了那么久才走。

    怎么可能不受寒!

    他将这事告诉赵灵微,赵灵微嗤笑:“他们是看到我,害怕了,生怕自己也变成‘无福之人’呢。”

    “麟哥儿才不是无福之人。”宋朝玉揉揉他的脑袋,“那老皇帝说的话就是放屁。你是这个世界上最有福气的人。”

    “我知道。”赵灵微抱住他的手,蹭了蹭。

    他想,我如果不是这个世上最有福气的人,上天怎么会派先生这样的神仙来到我身边呢?

    整个春节期间,从宫中到京中各大王府,都是泡在药味里过的。

    各家焦头烂额,自然无暇关注临清宫那位无福的越州王。

    哦,现在也没人敢再提起“无福之人”这个说法了。

    其实,众人心里都有些微妙:众所周知越州王本来就身体不好,平日里没事一个月也要病上二十天,他的身子,年节病一场并不奇怪。非要说他无福,也实在是有些牵强。

    可赵氏皇族其他人就不一样了,往日一个个身体康健如牛,一年到头也不见一场病痛,偏偏集体赶在除夕夜生了病。真要说无福——

    嘘,不敢说。朝臣和百姓们,都只敢心领神会,不敢嘴上说出来。

    但即便如此,京中还是起了流言。

    不论是养病的皇帝,还是太子,听到这流言,都是心中一怒。

    皇帝借着由头发作了太子,说他身为储君,连昨夜殿中炭盆不够,导致皇亲受寒这种事都察觉不到,实在是无用。

    本来就生着病难受,还被骂了一通的太子:……老不死的,怎么就没冻死他!

    偏偏他还只能诚惶诚恐地认错,还要拖着病体写了封请罪的奏折表明确实是自己失查。

    ()太子受了气,

    还不能迁就皇帝,

    那就只能把气从别人身上找回来。

    于是,没多久,京中又传出了流言,说是越州王八字和皇室不合,所以他刚来京城没多久,皇族就集体生了一场大病。

    “真是,真是无耻!”黎姑姑气得眼前发黑,“这要是在越州,谁敢传这种话,出门就得被人打死!”

    越州谁不知道越州王和宋先生是上天赐给他们越州百姓的菩萨,自从他们来了以后,越州越来越富裕,越来越强大。

    “姑姑别生气。”作为背锅的当事人,赵灵微反而平静得很,甚至有点想笑。

    他原本来京城,是想看看害死了他父母的都是些什么人。现在只觉得,高居皇城中的这群人,一个比一个滑稽。

    就除夕宫宴这件事,就像是一场闹剧。

    这天下至尊的权力掌握在这么一群小丑手里,实在是一种悲哀。

    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相信这个流言,譬如京中消息稍微灵通一点的官宦之家都知道,皇室这一场集体生病,根本就不是什么八字相克,就是参加宫宴被冻的。

    但谁也不会站出来这么说话。

    而高居庙堂之上的那位陛下,竟然也没有制止这流言的意思。

    大臣们便懂了:皇室嫌真实情况丢人,决定找个背锅的。

    可怜的越州王,便成了这个背锅的。

    忆起年前越州王还备受宠爱,众人只能唏嘘皇室这虚假的亲情。

    于是,还未出正月十五,京都尚在天寒地冻之中,临清宫的赵灵微就接到了一张圣旨。

    巧的是,传旨的还是周太监。

    一张圣旨上九成废话,只有一句重点:陛下让你即刻启程回越州。

    安静的大殿中响起了一声轻笑,似乎在嘲讽。周太监还以为自己听错了,疑惑地抬起头看,只看到了越州王苍白的眉眼。

    想来是听错了。周太监心道,没放在心上。

    他将圣旨递过去,看着眼前轮椅上的孩子,到底是自己从越州接回来的,忍不住劝了一句:“雪还未停呢,路上想必不好走。殿下多备些御寒的物件。”

    赵灵微诧异地看了他一眼,点头:“多谢公公。”

    周太监的善良也就这么一息,他可不想和被陛下厌弃的皇孙多待,匆匆就走了。

    边走,他还在遗憾:可惜越州王没能得到陛下喜欢,不然,怕是能在京城长留些日子。这样的话,他那位先生也有机会出现在勋贵们眼前。

    那样的姿容气度,何愁不能谋个好前程呢?

    可惜,可惜。

    好在老皇帝难得觉得自己这事办得不地道,又想着孙子那个样子,怕是此生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,虽然不愿意再见赵灵微,倒是给了不少赏赐。

    当日黎姑姑命人收拾好东西,第二日清早,便启程离开。

    出了京城门,谁也没有注意到,两个身影离开马车,悄无声息遁走。

    这两人自然是宋朝玉和赵灵微。

    他们两个避开人,是要去京郊的玉门寺。

    如今还在正月,寺庙中清静无人。

    得知是来添灯油的,知客僧表示理解——许多信众在玉门寺替家中逝者点了长明灯,总有一些人在年节时分分外想念家人,便会来此缅怀一二。

    长明灯是当年东宫事发之后,黎姑姑悄悄点的,自然没敢用太子和娘娘的名讳,只用了两个虚名替代。

    赵灵微寻到那两盏灯,添了油,端端正正嗑了几个响头。

    宋朝玉不欲打扰他,便悄悄走到后山。

    玉门寺后山有一大片梅林,如今正值花期,红艳似火,冷香幽幽,既艳丽,又雅致。

    他一个人静静赏了一会儿,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。听声音是两人,脚步虚浮,来者不是麟哥儿,也不是庙中的僧人。

    他没刻意避开,过了一会儿,脚步声就到了近前。

    来人显然也没料到寺庙里这个时候也有人,惊讶看过来。

    是一位衣着素净的大家闺秀,身边跟着个丫鬟打扮的小姑娘,年纪看着比麟哥儿大不了多少。

    两人看到雪中赏梅的宋朝玉,俱都呆了呆,那丫鬟更是脱口而出:“你难道是这梅林中的仙人吗?”!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