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,村口就传来卡车的轰鸣声。一辆厢式货车停在合作社门口,车身上印着“省妇女创业基金”的字样。 “柳青同志是吗?”女司机跳下车,递过单据,“5万株金丝柳组培苗,请签收!” 柳青愣住了:“5万株?我们只申请了1万...” 培训班上课时妇联工作人员了解到种苗困境说协调想办法解决,没想协调到这么多。 “妇联特别追加的。”一个柔和的声音从副驾传来。县妇联主席王大姐笑着下车,“省里听说咱们妇女搞柳编产业,特别支持!” 打开车厢,整齐的育苗盘里,嫩绿的组培苗像婴儿般娇弱。每片叶子都晶莹剔透,需要特殊温控运输。 “太好了!”张磊兴奋地计算,“5万株正好够一百亩地的初始密度!” 但爷爷皱起眉头:“温室里长大的娃娃,经不起风吹日晒。” 果然,专家查验后指出:这些组培苗驯化期需要两个月,直接露天种植成活率几乎为零。 “搭建驯化棚吧。”周教授建议,“但要控制成本...“ “用老法子搭荫棚!”爷爷说,“竹骨草帘,透气又省钱。” 村民们立即行动。男人上山砍竹,妇女编织草帘,孩子们收集稻草。不到三天,百亩坡地上出现数十个古朴的驯化棚,远看像一片远古部落。 但驯化过程困难重重。组培苗太娇弱,第一天就出现大面积蔫萎。 “湿度不够!”“光照太强!”“根系不吸收...” 专家们忙得团团转,各种现代设备都用上了,效果仍不理想。 深夜,柳青在奶奶笔记里寻找线索。突然,她看到一段关于驯野柳的记录:“野生柳移栽,宜渐见光,日增一刻,七日乃成。” 她猛然想起专家的炼苗流程不就是渐进见光吗? 次日,结合奶奶的“七日见光法“和专家的温湿度控制,一套完整的驯化方案形成了。爷爷负责掌握见光时间,专家团队调控环境参数。 奇迹发生了。第五天,组培苗开始适应户外环境;第七天,新根长出;第十天,嫩叶转绿... “成功了!”周教授激动地记录数据,“成活率92%,远超预期!”驯化成功只是第一步。百亩坡地的开垦才是真正挑战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