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十六岁的她不能明白李长顺的话语意思。 镊子夹起沾着药水的棉花,轻轻点在那暗红翻涌的丑陋伤口。 点点,淋漓血肉。 那么,就此,简单聊聊华夏志愿军于半岛战争的医疗体系。 此时的华夏志愿军医疗体系是抄的。 抄苏连老大哥的。 基础有着如下步骤: 一、前方治疗:即为最简单的清创处理,骨折、消毒、缝合、包扎等等。 二、转后治疗:工作由医务员、看护、卫生员共同完成。 卫生员需提前做好准备,随时背上药箱跟着伤员转移。 说来。 或许会有人以为,志愿军后勤卫生员等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医疗人员.. 其实正好相反。 此时志愿军的医疗系统里.. 比如十六岁的李长清,书都没读多少天,字都不识得几个,便光荣报名入队。 像李长清这样没有文化教育,没有受过系统医学教育的卫生员、看护并不在少数。 大多数的后勤医务人员,均是入队后就地学习人体解剖、包扎、战伤处理等医学知识。 而文化水平较高的医务工作者是技术工种,更是珍稀兵员。 同理.. 志愿军很缺医术高超的战地医生。 战火纷飞,前线艰辛。 志愿军的医务人员同样面临重重困难。 一张张淳朴青涩的脸庞,积极学习、积累护理经验,奋战在战地医院和前线医疗单位中,为伤病员提供救治和医疗服务。 另外。 伤员的转运模式就更为简单了: 汽车兵拉着物资、补给、弹药去前线。 卸下补给,返回时刻,运载伤员。 由于没有制空权,所以转运时间多为晚上。 时间的限制,让汽车兵的车不可能停着、闲着,也不可能空着。 几乎没一会。 就有汽车兵走进营帐,对着李长顺问道: “怎么样?手能使吗?” 李长顺的肩膀是溅射烧伤,伤势自然不浅。 但是不浅也没有办法。 相比那些断手断脚、牺牲无土的战友,这点伤已经是小伤了。 李长顺听到汽车连的战友询问,没有犹豫回到道: “能使!” 第(2/3)页